液晶材料的基本單位大多為圓柱狀,為非均向性物質,有兩個不同方向的性質,在溫度低時,其性質為晶體,為一排列整齊的材料。隨著溫度升高,晶形開始改變,開始有液體的性質。
1888年植物學家Friedrich Reinitzer發現並觀察到膽固醇的乙酸酯化物在 時為固體,隨著溫度升高,會轉化成白濁狀的液體,直到 時會轉變成清澈的液體。
後來,德國物理學家O.Lehmann將這種類似晶體的液體稱為液晶。
1922年,由G. Friedel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到的結果,將液晶大致分為三類:
向列液晶(Nematic)
層列液晶(Smectic)
膽甾相液晶(Cholesteric)
液晶分類:
維基百科-液晶:
1922年,法國人喬治斯·弗里德爾(Georges Friedel)仔細分析當時已知的液晶,把他們分為三類:向列型(nematic)、層列型(smectic)、膽固醇型(cholesteric)。名字的來源,前兩者分別取自希臘文線狀和清潔劑(肥皂);膽固醇型的名字有歷史意義,如以近代分類法,它們屬於手向列型。其實弗里德對液晶一詞不贊同,他認為「中間相」才是最合適的表達。
1970年代才發現的碟型(discotic)液晶,是具有高對稱性原狀分子重疊組成之向列型或柱行系統。
除了型態分類外,液晶因產生之條件(狀況)不同而被分為熱致液晶(thermotropic LC)和溶致液晶(lyotropic LC),分別由加熱、加入溶劑形成液晶的兩種產生情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