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人工智慧推進核融合技術

#話都給我講就好系列-50-20190522

利用 #人工智慧 繼續推進 #核融合技術!這可是物理界的大事!

我們在本系列第24話報導過,#普林斯頓電漿物理研究所,利用人工智慧取代#物理學第一原理計算,可以即時預測「電漿崩潰」發生的可能性,讓核融合爐能及時應變。今天要講的是一樣利用人工智慧取代物理引擎,計算「#中性束注入」(neutral beam injection,NBJ)對核融合爐中電漿的影響。

中性束注入是核融合過程中重要的一環,將高速的中性原子束注入拘束在環形磁場內的電漿,以將其動能來轉移給電漿,逐步將電漿升溫到核融合反應所需的溫度。中性束可以保持系統的電中性,不過中性粒子不容易加速,怎麼辦呢?

其實也很簡單:先利用微波將原子游離變成電漿(電子+正離子),然後利用電場將正離子加速(電子會往反方向跑就不理他們了),速度夠了之後注入電子讓正離子捕捉,變回電中性的原子,就可以注入融合爐了。中性束進入電漿之後會發生碰撞,就可以把中性束的動能轉移給電漿,在劇烈的碰撞過程中,中性束內原子的電子也會被撞掉,變成爐內電漿的一部份,所以溫度、電漿密度就都升高了!

此時腦中浮現的畫面是「#科學小飛俠」裡的 #二號大明 每一集都要發射(沒什麼鳥用的)#神鳥飛彈,手高高舉起敲在按鈕上,按鈕上還都會有個玻璃蓋子就會被敲破(所以每一集都要換個蓋子),只是這時候要叫的是:「發射!Neutral……BEEEAAAMU!」這樣注入中性束才夠迫力!(我居然花這麼多篇幅寫這個…)

總之這是個重要步驟,對於融合爐升溫、保持穩定性至關重要,所以物理學家在做實驗前都會做很多模擬,找出最佳的注入時機與條件。有個專用的計算軟體叫做 #NUBEAM,可以算得很好,缺點只有一個:太慢了!算一輪要花數分鐘的時間,沒有辦法根據爐內的狀況做出及時的反應,以最佳時機與條件注入中性束。

跟上次一樣來自,普林斯頓電漿物理研究所的M.D. Boyer研究團隊,開發了一個人工智慧 #NuBeamNet,利用NUBEAM的計算結果作為資料集,來訓練NuBeamNet,然後用NuBeamNet取代NUBEAM做計算模擬,結果相當吻合,重點是本來耗時數分鐘的計算,現在只要 150 微秒(0.00015秒)!如此一來,就可以在人工智慧的協助下,以更好的方式來控制核融合爐了!

去吧!Neutral……BEEEAAAMU!

前情提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HUPhys1955/posts/2288190041201581

Phys.org 報導:https://phys.org/…/2019-05-machine-aimed-capturing-fusion-e…

Nuclear Fusion論文:https://iopscience.iop.org/ar…/10.1088/1741-4326/ab0762/meta

#超中二物理系主任雜記
#等我征服世界就把電漿物理學列為全人類必修
#生命宇宙與萬事萬物什麼都馬跟物理有關
#話都給我講就好其之50

圖一:「The power of the sun ... in the palm of my hand」在家裡製作人工太陽(也是核融合)的八爪博士,是「實驗一時爽,全家火葬場」血淋淋的案例,請各位注意實驗室安全(來源:MARVEL)
圖二:「發射!Neutral……BEEEAAAMU!」想像圖。畫面上有特別註明,這次這隻手是一號鐵雄的不是二號大明…(來源:龍之子)
圖三:普林斯頓電漿物理研究所的核融合裝置:National Spherical Torus Experiment Upgrade,簡稱NSTX-U(來源:普林斯頓電漿物理研究所)
圖四:NSTX-U首次運轉取得的電漿照片(來源:普林斯頓電漿物理研究所)

利用 #人工智慧 繼續推進 #核融合技術!這可是物理界的大事!...

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發佈於 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

分類: 原子和量子物理學, 環境與能源, 話都給我講就好,標籤: , , , 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