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話都給我講就好系列-171-20200408
疫情當頭,科學家實在有夠閒!(其實並不是)
會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a.k.a. 武漢肺炎)的新型冠狀病毒上面的棘蛋白(spike protein),被寫成音樂了,樂曲平和舒緩,令人心情舒暢,可以撫慰人心…拿病毒用來攻破人類細胞防線的棘蛋白來撫慰人心,有沒有搞錯啊?!
蛋白質是由20種胺基酸組成的長鍊分子,長度通常由百來個到數千個。由於是一維的排列,所以我們可以用20個字母代表20種胺基酸,然後用一串字母來代表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,例如新型冠狀病毒的棘蛋白序列長這個樣子:
MFIFLLFLTLTSGSDLDRCTTFDDVQAPNYTQHTSSMRGVYYPDEIFRSDTLYLTQDLFLPFYSNVTGFHTINHTFGNPVIPFKDGIYFAATEKSNVVRGWVFGSTMNNKSQSVIIINNS….(總長度1255個,後面的省略,反正看了等於白看)
棘蛋白就是冠狀病毒表面那圈「皇冠」,也是入侵人體細胞的鑰匙,如果它能跟人體細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質結合,就可以讓細胞把病毒「吞」進去,然後就感染成功了,所以棘蛋白是研究病毒傳染力的一個重要的部分。上面那串文字已經包含了很多棘蛋白關鍵的資料與特性,不過別說我們這種門外漢,專家也很難一眼就看穿它的奧妙。此外,蛋白質的性質跟它的結構有很密切的關係,每個長鏈狀的蛋白質分子,要是拉長成一直線,是完全沒有生化功能的,它們會因為自身以及與環境之間的作用力,「折疊」成一種特定的形狀。上述那種「字母串」的表示法,沒辦法表現蛋白質的結構,得要用「視覺化」(visualization)的方式來表示,就像圖三那樣。
用視覺化來表示蛋白質,當然分子結構一目瞭然,不過如果要進行比較細緻的比對(比如說跟蝙蝠身上帶的病毒有哪些相似或差別之處),不太容易交給電腦自動化大量比對。
MIT工學院的Markus J. Buehler教授,同時也是古典、電子與實驗音樂的作曲家,採用「聽覺化」(sonification)的策略,將棘蛋白的胺基酸序列中的「字母」轉換成音階中的音符,樂譜的雛形就有了,而且能夠完整表示胺基酸排列的完整序列,接下來是如何表現分子的立體結構呢?也不難,沿著胺基酸(音符)序列,把兩個胺基酸之間的扭轉夾角、所處的二級結構(蛋白質結構中有許多螺旋狀或是平面狀的局部結構)這些資訊,轉換成音符的長短、強弱,這樣一來,完整的樂譜就產生了,包含了胺基酸序列與分子的立體結構。
由於上述的「編曲」規則不只一種,所以同一個蛋白質理論上可以搬出幾乎無窮多種的「樂曲」,如果只是為了做序列與結構的比對,只要大家用同樣的編曲規則來編,然後把「樂譜」丟給電腦去做比對就好了。不過同時身為科學家與音樂家的Buehler教授可不能容忍這麼隨便的作法,他要求編出來的音樂還要「好聽」才行!其實這是個相當困難,而且其實對科學研究並沒有什麼用的工作。總之這段音樂就這樣被生出來了,大家欣賞一下吧!
樂曲長達兩小時,還滿適合拿來當唸書、工作用的背景音樂的…
什麼?跟物理無關?要解蛋白質結構要嘛用X光繞射,要嘛用核磁共振,怎麼會跟物理無關,超有關的好不好!
圖一:疫情期間,大家都在苦中作樂,墨西哥的音樂網站ETIC’S Live在臉書上貼了一張「冠狀病毒音樂節」的海報,演出團體有「肺炎」、「惡寒」、「呼吸困難」、「發燒」…(來源:ETIC’S Live臉書)
圖二:冠狀病毒構造,外面那圈就是棘蛋白(來源:維基百科)
圖三:棘蛋白的立體結構,由三個分子共同組成,可以看出有許多螺旋狀、平板狀的次級結構(來源:維基百科)
疫情當頭,科學家實在有夠閒!(其實並不是)會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a.k.a. 武漢肺炎)的新型冠狀病毒上面的棘蛋白(spike...